“长龙好声音”洪仁龙:乘务员里的“歌唱家”
作者:李吉汉 来源:手岛葵 浏览: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5-04-05 12:14:34 评论数:
因此,从1982年宪法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审查的权力以来,无论是主动审查为主时期还是被动审查为主的时期,全国人大常委会还没有正式撤销过一件违宪或者违法的法规。
或者可以说,注入必要的、微妙的、精美的人类情感以后,我们向往的法律适用最佳方法往往并不存在,算法的最优在有些案件的审理中没有意义,法官需要寻找的是对于特定案例而言最适合的法律适用方法。实在避免不了事故,则可以在小概率的大事故与大概率的小事故之间作出抉择。
司法案件的事实认知并不是2+3=5以及借债还钱、杀人偿命那么简单。对类比推理而言,判断类比对象相同点重要还是不同点重要的规则往往不确定。二、可能带来的司法审判模式变革 广义的机器人法官指的是可以参与法律事务的智能系统,既包括各种辅助系统,又包括面向各类法规及证据分析的智能专家系统,如司法进程的事务跟踪机器人,庭审记录机器人,判决书生成机器人,同类案件比照分析机器人,政府、企业、各种社会组织、家庭用于法律咨询和服务的机器人,律师事务所的机器人律师,还包括仍在设想中的、狭义的机器人法官,即不需要人类法官介入的、具有独立审案能力的智能机器系统。一位审理合同纠纷的法官,亲人曾被诈骗得倾家荡产。我们可以借助机器人法官提高审判效率,节省人力、物力。
(3)依据算法推理可能的解决方案,或从可能搜索到的大数据中寻找所有相似问题已经成功过的解决方案,或让各种方案比拼,确定胜出的方案。处在法律调节之下的行为和在伦理要求之下的行为或许会存在的冲突,显示出法的道理与人心常情之间可能会出现的罅隙。【期刊名称】《当代法学》【期刊年份】 2018年 【期号】 4 进入专题: 法理学 。
以公正为生命线,则超越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平等和人人生而平等的形式平等,而更加注重公共正义以及个案中伸张正义和保护权益。(三)殊理与原理呼应培育法理成长 与任何以理命名的概念一样,法理也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也就是说,法理体现在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运用中。[6]法理存在者就是法理学教材和研究中的概念、命题、论述等。[45]Jules Coleman, Scott Shapiro, The Oxford Handbook of Jurisprudence Philosophy of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中译本参见[美]朱尔斯•科尔曼、斯科特•夏皮罗主编:《牛津法理学与法哲学手册(套装上下册)》,杜宴林、朱振、韦洪发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17年版。
在影响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材本身的内容、体例和设计是很重要的方面,编者既要科学把握教学的客观规律,使教材符合人们基本的认知规律和学科要求,又要精准参透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教材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这些穿越时空的格言如翩翩起舞的蝴蝶,飞扬在文字中,字字珠玑、句句铿锵,自然而巧妙地糅合在一起。
[35][英]约瑟夫•拉兹:《法律的权威》,朱峰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雷磊:《什么是我们所认同的法教义学》,《光明日报》2014年8月13日,第16版。阅读这版教材,就是在细数中国法治走过的脚印,就是在追忆中国法学成长的点滴,这些法理传递的不仅仅是法学的基本原理和领袖的真知灼见,还有中国法学家的学术情怀和担当。[52]邱本:《如何提炼法理》,《法制与社会发展》2018年第1期,第9页。
于是,我们就很容易认为,那些以法学家著作为依托的阅读和思考,就构成了这门学问最显著的表征。这样,法律行为就成为统合民法法律行为和广义上的法律行为的一般法理。比如法律不是僵死的教条,不是神坛的经卷。新版教材数十万字所流露的,正是法理之思与法言之词的绝配,它们天衣无缝的合作,道出的是中国法治动人心弦的法理秘密,写下的是中国法学家勤于治学的款款深情。
各编导语、各章引语、小结、课后参考题等,则博采了张文显主编的司法部规划教材《法理学》[41]、郑成良教授主编《法理学》[42]、徐显明教授主编《法理学原理》[43]、英国劳埃德《法理学》[44]等的优长。于是,基础知识与前沿论题在文字中的完美交融,让教材既平易近人又底蕴深厚,前者架构法理之梁柱,后者散射法理之灵光。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8页。这样的体例和理论组合本身,恰是良法善治的修辞化再现。
[53]参见张文显:《命题与核心思想——〈法哲学通论〉题注之诠释》,载《张文显法学文选》(卷一),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60页。从理论框架来看,教材包含了法学、法律、法治、法理四个理论要素,也涵盖了法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实践论等理论基地。这样,以国内秩序为宗旨的经典法理就与以全球秩序为需求的时代法理紧密连接起来,释放出法理生生不息的创造力。新版教材的写作汇聚了国内法理学专业的著名教授,多名曾获得过全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他们的学术造诣精深,研究硕果累累,教学成果斐然,桃李满天下。[4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观照是对存在之合理性的解读和怜悯,反思是对存在之正当性的追问和批判,前者需要一览众山小的眼光,后者需要世事洞明的智慧。
[10][古罗马]西赛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80页。[34][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例如,相较于教材第四版,在法的制定法的实施两章,本版删去了与立法法、行政法、诉讼法等部门法学科重叠的知识内容,而是更加强调了对概念范畴的理解、对法律运行原则的论证、对宪法法律权威的阐释,法理色彩更加浓厚。法理也是个极具开放性的概念,既可以显明存在于法理命题和论述中,以法理金句的形态表现出来,也可以潜藏在案例、判例、法条等不同载体中,以法理要素的形式散见各处。
与之相应,反思追问也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要在怀疑的尽头寻找出路。教材中许多法理的概括,都是在总结中西方文明发展历史的前提下凝练而得。
(三)思想与修辞相印寄寓审美情趣 思想与修辞的关系,就像是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一样,是思想让修辞有了生命,是修辞让思想富有激情。它站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立场上,言百家之言,汇各家学说,给了初学者以法学最开阔的视野、最富有的资源、最多元的思考。可以说,一部教材的演变史就是一门学问的成长史,因而教材的修订关乎根本、事关全局、影响长远。从世纪之交单纯稚嫩的理论摸索,到三次修订中对法理学定位的反复推敲,再到新时代胸有成竹的思维创新,第五版教材的问世预示着法理学实现了法学的逻辑、法律的规律、法治的价值相统一的新飞跃。
以人民为主体,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民本思想与西方近代资产阶级人民主权思想的再度升华,彰显出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社会主义本色。例如,由原来的目录改为细目,参考了李龙主编《法理学》[36]、葛洪义主编《法律方法论》[37]、日本穗积重远著《法理学大纲》[38]等样式。
它铺展了求真向善的学问路径,对象与思维相称、观照与反思相栖、思想与修辞相印,真善合一勾勒出审美的治学意趣。这三种思维、三种概念、三种对象的一一对称,是法学学科大厦特有的结构,也是每一个法律人安身立命之本。
观照是对过去经验的新综合,其目的并不在于积累证据以求得真相,而是为了凭借质料以证所思,即以实证理。思维要靠概念表达和支撑,教材正涵盖了法律、法治和法理三套概念系统。
(一)经验与成果互鉴优化资源配置 新版教材以思想、理论和体例互鉴为指向,融合了国内外口碑较好的法理学专业教材的优势,包容性更广、开放性更强、更具亲和力。通过追问,发现既有法理的内在矛盾,并加以修正。法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法理扮演了一个法学领域的立法者角色,确立了法理学的自治及其合法性,终止了怀疑论者长期潜伏的攻击,宣告了法理学内部的停战协议,中国法理学迎来了休养生息、砥砺奋进的新时代。
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法理学》自1999年诞生以来,先后于2003年、2007年、2011年进行过三次修订,记录了法理学进入21世纪以来的发展轨迹,见证了法学理论主题愈加鲜明、思维不断升级、体系日臻完善的前进步伐,刻画出这部教材吐故纳新、去粗存精、弃末归本的生命活力。而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批判并摒弃了西方普适价值(普世价值)论,最大程度上凝聚了实践共识。
经济社会中风起云涌的新实践影响着传统法理的变革更新,教材触及了理论与实践的前沿热点,如第二十四章法治与经济和科技中指出的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对婚姻家庭法理的变革、人工智能对社会治理法理的挑战、人工智能对法律方法的创新等。[7]科学的方法同样促进了理论自身的进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和21世纪新的理论飞跃,其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成果。
它吸收了古今中外、法理内外的学术精华,汲取了过去、现在、未来的时代灵气,荟萃了天涯海北、四面八方法学精英的智慧,满足了教、学、试的多元需求,弹奏出法、思、理、学、辞五弦共振的法理学金曲。另一方面打破了法理学混战的迷阵,使法理成为沟通两大阵营的使者,法理共识为法理学内部的法治提供了可能。